采購、庫存和物流是供應鏈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,三者相輔相成,又具有一定的獨立性。

無論是采購、庫存還是物流,在供應鏈中,都不能完全分開獨立看待。這是因為現代供應鏈的總成本理論(TotalCostofOwnership)和零庫存理論(In-TimeInventoryLogistics)。總成本理論認為,傳統(tǒng)的產品鏈只計算單個環(huán)節(jié)的最低成本。事實上,總成本并不是最優(yōu)的。采購、庫存、運輸三個因素要綜合分析,再加上供應商的情況。獲得成本最低的選擇。零庫存理論認為低成本的供應商不一定是最好的供應商。既要綜合考慮運輸成本、運輸距離(時間成本)、運輸條件(如運輸破損率、水果保質期等),還要考慮總庫存成本(因為供應鏈長會造成更大的庫存)成本、人力資源成本和管理成本)。
一個電子配件從中國運到美國,價格是美國的兩倍,產品合格率比美國本土公司低3%左右。運往美國庫存需要一個多星期的時間。雖然美國國內工廠的價格要貴一點,但綜合考慮,美國國內賣家還是可以考慮使用當地工廠的(當然,兩者都用的可能性很大,而且合理供應商數量將降低市場風險和庫存風險)。因為在零庫存供應鏈的條件下,賣家只需要保持很低的庫存就可以銷售產品,而本土企業(yè)具有運輸距離和時間的優(yōu)勢,這對零庫存非常有利。雖然價格比國內高一倍,但綜合成本不一定比從國內采購高,而且還具有庫存風險和市場風險較低的優(yōu)勢。